自然:親近本源之樂 | 行走的蘢騰人
- 分類:蘢騰科普館
- 作者:
- 來源:
- 發布時間:2022-03-10 16:22
- 訪問量:
自然:親近本源之樂 | 行走的蘢騰人
【概要描述】汽車駛離繁忙而嘈雜的城市,沿著許廣高速路向北疾馳,穿梭在群山峻嶺之中,車窗外不時閃過山村的倩影,那是無數城里人的故鄉,盡是我熟悉的場景,也是我無數次返鄉之路。內心壓抑不住欣喜,再次領悟馬丁·海德格爾所言之意:“接近故鄉就是接近萬樂之源。故鄉最真實、最美麗之處恰恰在于這種對本源的接近,絕非其他。所以唯有在故鄉才可接近本源,這乃是命中注定,還鄉就是返回與本源的親近”。我的欣喜便出之有由,也是命中注定的,即我將接近我的本源——故鄉的自然。
?
初冬之際,我們爬涉在清遠連州的山水間,群山有共同的名字,叫南嶺山系;江河也有共同的名字,叫珠江水系;山與水又有共同的名字,叫嶺南山水——那是我熟悉而陌生的大地,從此也始知一處鮮為人知的“福地”。車輛輾轉于坎坷崎嶇的盤山泥路上,目光輾轉于山野叢林間,一切都實實在在且親切,她們都是美麗而富有生命的。城市的美麗會因嘈雜而遜色,而山峰的美麗不會因孤寂而凄婉。我們站立在山之巔,晴空萬里,身處累累碩果間,沃柑與沙糖桔閃爍著豐收的色澤,明艷動人。極目遠眺,重巒疊嶂,高低起伏,錯落有致,山色有無,看似無序卻盡是自然之序,儼然一幅幅立體而空靈的山水丹青;俯瞰山谷,林叢蓊郁,莽莽蒼蒼,幾處楓葉紅欲燃,幾聲林鳥深鳴幽;山下民居林立,炊煙裊裊,鄉道縱橫交錯。
?
我們再借助無人機之利,以更高且全新的視角去俯瞰這片山水:“一水護田將綠繞,兩山排闥送青來”——無限風光盡收眼里,時光凝固在相機里,她將突破“人體間性”而為更多人所知,進而突破“存在而未被感知”的局限。我們沿山徑步入山谷林叢,“人鳥不相亂,見獸皆相親”。沿途樹影婆娑,光點斑駁,風來葉生濤,鳥鳴葉叢上。沿路所見,古樹名木薈萃云集,葉茂如蓋,齊相競翠。小松鼠成這林間精靈,在大樹的枝干上蹦跳歡躍。腳下林葉覆地,落葉歸根,綿軟而富有彈性……置身其間,我們有穿梭時空夢幻般的感覺,蘇軾在此應也有超然闊達的胸臆可抒:
?
“茍非吾之所有,雖一毫而莫取。
唯山間之清風,與林間之鳥獸,
耳得之而成聲,目遇之而成色,
取之不盡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?!?br/>
?
而我們正與山林“共適”,從而也體悟莊周的山林之樂:“山林軟,皋壤軟,使我欣欣然而樂焉”。樂何以出?本源所致,命中注定而已——亦是梭羅追逐的“人生最本質的東西”,如他在《瓦爾登湖》中寫道:“我步入山谷叢林,因此我想通過一種深思熟慮的生活,只為面對人生最本質的東西,去看看能否學到生活教給我的東西,以免在走向死亡時,卻發現自己從未活過?!?br/>
?
山為我們之所觀仰,皆因其間草木榮生,萬物并立,飛禽萃集,走獸休養,寶藏殖生。我們想去禮贊這片山林,言語淺顯而匱乏,山便告訴我們“不言”之美:“天地有大美不言,山川多其功而不言”。而于“不言”之中,在自然而然間,山使我們的胸襟隨著漫長的山徑而開拓,使我們的心因澄藍的天空而靜定,使我們的思想和著山壑間的水聲而激起成章的波動。夜晚我們住在山下,卻也習慣從今日經濟發展角度去定義,我們住的地方是相對城市而言是閉塞且落后的地方,然而自然萬物于此各安其態而又諧睦與鄰——暝色下群山無言地莊重,巖石原始地堅硬,樟樹緩慢精心地生長,花朵怒放的菜地絢麗而又樸素,漫長的冬夜有刺骨之寒卻無比靜謐。我們仿佛也與海德格爾同住在南黑森林鄉下,風景獨好但不是一個觀察對象,而是此處的整個世界,可在季節變化之間,日夜體會它每一個時刻的變化。
?
自然是人類共同的故鄉與歸宿,返鄉即返回自然,親近本源,樂從中來。兩天跋涉在這片山林間,我們得到欣然之樂,也得到憂慮:如此佳境如何為人所知,我們不擔心今日媒介能力之不足;而如何開發利用,我們也不擔心今日人性貪婪與科技破壞之不足;而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,我們擔心的是人以自然存在的主宰者自居—高傲地無視了自然哲人的勸誡:
?
“人是自然界的看護者、存在的牧羊人,
是整個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而已,
我們的命運從屬于整個生態系統的命運?!?br/>
?
作為人類,我們能做的就是認清自己的渺小,扮演好在自然界中所承擔的角色,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,蘢騰生態始終堅守職責,持續不斷地行走在自然間,了解自然,熱愛自愛,保護自然,攜手各位蘢騰小伙伴致力于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景觀重塑,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。
- 分類:蘢騰科普館
- 作者:
- 來源:
- 發布時間:2022-03-10 16:22
- 訪問量:
汽車駛離繁忙而嘈雜的城市,沿著許廣高速路向北疾馳,穿梭在群山峻嶺之中,車窗外不時閃過山村的倩影,那是無數城里人的故鄉,盡是我熟悉的場景,也是我無數次返鄉之路。內心壓抑不住欣喜,再次領悟馬丁·海德格爾所言之意:“接近故鄉就是接近萬樂之源。故鄉最真實、最美麗之處恰恰在于這種對本源的接近,絕非其他。所以唯有在故鄉才可接近本源,這乃是命中注定,還鄉就是返回與本源的親近”。我的欣喜便出之有由,也是命中注定的,即我將接近我的本源——故鄉的自然。
初冬之際,我們爬涉在清遠連州的山水間,群山有共同的名字,叫南嶺山系;江河也有共同的名字,叫珠江水系;山與水又有共同的名字,叫嶺南山水——那是我熟悉而陌生的大地,從此也始知一處鮮為人知的“福地”。車輛輾轉于坎坷崎嶇的盤山泥路上,目光輾轉于山野叢林間,一切都實實在在且親切,她們都是美麗而富有生命的。城市的美麗會因嘈雜而遜色,而山峰的美麗不會因孤寂而凄婉。我們站立在山之巔,晴空萬里,身處累累碩果間,沃柑與沙糖桔閃爍著豐收的色澤,明艷動人。極目遠眺,重巒疊嶂,高低起伏,錯落有致,山色有無,看似無序卻盡是自然之序,儼然一幅幅立體而空靈的山水丹青;俯瞰山谷,林叢蓊郁,莽莽蒼蒼,幾處楓葉紅欲燃,幾聲林鳥深鳴幽;山下民居林立,炊煙裊裊,鄉道縱橫交錯。
我們再借助無人機之利,以更高且全新的視角去俯瞰這片山水:“一水護田將綠繞,兩山排闥送青來”——無限風光盡收眼里,時光凝固在相機里,她將突破“人體間性”而為更多人所知,進而突破“存在而未被感知”的局限。我們沿山徑步入山谷林叢,“人鳥不相亂,見獸皆相親”。沿途樹影婆娑,光點斑駁,風來葉生濤,鳥鳴葉叢上。沿路所見,古樹名木薈萃云集,葉茂如蓋,齊相競翠。小松鼠成這林間精靈,在大樹的枝干上蹦跳歡躍。腳下林葉覆地,落葉歸根,綿軟而富有彈性……置身其間,我們有穿梭時空夢幻般的感覺,蘇軾在此應也有超然闊達的胸臆可抒:
“茍非吾之所有,雖一毫而莫取。
唯山間之清風,與林間之鳥獸,
耳得之而成聲,目遇之而成色,
取之不盡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。”
而我們正與山林“共適”,從而也體悟莊周的山林之樂:“山林軟,皋壤軟,使我欣欣然而樂焉”。樂何以出?本源所致,命中注定而已——亦是梭羅追逐的“人生最本質的東西”,如他在《瓦爾登湖》中寫道:“我步入山谷叢林,因此我想通過一種深思熟慮的生活,只為面對人生最本質的東西,去看看能否學到生活教給我的東西,以免在走向死亡時,卻發現自己從未活過。”
山為我們之所觀仰,皆因其間草木榮生,萬物并立,飛禽萃集,走獸休養,寶藏殖生。我們想去禮贊這片山林,言語淺顯而匱乏,山便告訴我們“不言”之美:“天地有大美不言,山川多其功而不言”。而于“不言”之中,在自然而然間,山使我們的胸襟隨著漫長的山徑而開拓,使我們的心因澄藍的天空而靜定,使我們的思想和著山壑間的水聲而激起成章的波動。夜晚我們住在山下,卻也習慣從今日經濟發展角度去定義,我們住的地方是相對城市而言是閉塞且落后的地方,然而自然萬物于此各安其態而又諧睦與鄰——暝色下群山無言地莊重,巖石原始地堅硬,樟樹緩慢精心地生長,花朵怒放的菜地絢麗而又樸素,漫長的冬夜有刺骨之寒卻無比靜謐。我們仿佛也與海德格爾同住在南黑森林鄉下,風景獨好但不是一個觀察對象,而是此處的整個世界,可在季節變化之間,日夜體會它每一個時刻的變化。
自然是人類共同的故鄉與歸宿,返鄉即返回自然,親近本源,樂從中來。兩天跋涉在這片山林間,我們得到欣然之樂,也得到憂慮:如此佳境如何為人所知,我們不擔心今日媒介能力之不足;而如何開發利用,我們也不擔心今日人性貪婪與科技破壞之不足;而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,我們擔心的是人以自然存在的主宰者自居—高傲地無視了自然哲人的勸誡:
“人是自然界的看護者、存在的牧羊人,
是整個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而已,
我們的命運從屬于整個生態系統的命運。”
作為人類,我們能做的就是認清自己的渺小,扮演好在自然界中所承擔的角色,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,蘢騰生態始終堅守職責,持續不斷地行走在自然間,了解自然,熱愛自愛,保護自然,攜手各位蘢騰小伙伴致力于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景觀重塑,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。
TOP